行业资讯 分类
“95后”海歸成都打造“田園夢”发布日期:2024-06-17 浏览次数:

  6月10日清晨5點,成都市郫都區的一塊農田裡,“95后”王仕欽早早起床來到這裡,忙著為800畝水稻做最后的移栽。忙完最后的工作,他期待這片水稻今年秋季能有個好收成。

  王仕欽曾在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留學5年,讀的專業是哲學。在成都平原出生成長的他對這裡有著濃厚的情感。“成都平原沃野千裡,自古都是糧油產地。”王仕欽說,在對農業產業有過一番深入了解后,他決定回到鄉村創業。如今,王仕欽是成都親力欽為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職業經理人,專攻數字農業以及新媒體農旅融合發展,用科技賦能農業發展。

  這個端午節,是王仕欽返鄉創業后的第二個端午,他依舊在農田忙活。不過,一年多的創業也有了小小的收獲:他與成都本土非遺傳人合作,創立了自己的粽子品牌。他說,第一次嘗試就取得了較好效果,產品很受市場歡迎,未來還將推出更多的特色農產品,推動產業鏈向后端延伸。

  哲學“海歸”搞農業,聽起來似乎很有反差。但實際上,當王仕欽決定在廣闊鄉村大展拳腳時,身邊都是支持的聲音。

  “哲學對於實際工作或許沒有太多的幫助,但卻讓認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他看來,不從事相關專業工作,並不算是浪費學歷。

  在王仕欽的家鄉成都崇州,農業一直都是特色產業,發展的成果也備受關注。“農業現代化發展程度很高,機械耕作能達到90%。”王仕欽說,在留學期間,他就曾利用假期在德國的生態農場、葡萄庄園打短工,這期間的親身見聞讓他感觸頗深,“農場主是博士后,庄園主是法國貴族,每天日出而作、不厭其煩地和我們一起給蔬果除草,一遍又一遍,他們躬行的生態有機理念給我很大的觸動。”

  學成回國后,王仕欽立志要在家鄉實現綠色田園夢,打造一個自己的有機農場,有美麗的大田景觀,有優質綠色的農產品。

  兩年前,當王仕欽決定在農業行業發展時,便開始扎實學習農業相關知識,從田間管理到實操農機設備,不斷積累自己的農業知識和技能。

  這個過程中,他見識了不少資深職業經理人的積累和厲害。為此,他一邊學習書本上的農業知識,一邊跟著前輩們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並通過努力考取了初級農業職業經理人証書,解鎖了職業生涯一個全新的角色——農業職業經理人。

  去年4月初,王仕欽接手360畝高標准農田,准備大展拳腳。看著規整的田地,他感嘆“真有點小農場的感覺”。

  為趕上春播良時,王仕欽雇來挖掘機、推土機,花了半個月時間一口氣將360畝田塊改造成水田。他還穿上雨鞋、以鐵鍬為犁,帶著合作社的伙伴們“耕”起了田。

  “當秧苗有一尺高時,從無人機傳回來的畫面可以看到,田中央有成片的秧苗‘良莠不齊’,經過分析討論,我們認為是土壤肥力不均導致的,立即通過人工補肥才挽救回來。”王仕欽說。

  在水稻生長的這150天裡,王仕欽幾乎每天都“蹲”在田埂上,看著秧苗長大,詳細記錄相關數據。一季水稻種植下來,王仕欽和小伙伴們的努力沒有白費,最終收獲了巨大“驚喜”——畝產1350斤,比預料中還要高些。

  “我們經營的范圍不僅是生產種植,也包括農業服務。”在事業漸漸起步之后,王仕欽也想拓展自己的事業版圖。

  同在成都的郫都區是川西平原腹心地帶、都江堰精華灌區,這裡正在全力打造“漢(漢姜村)康(平康村)鄉村振興示范走廊”,農業產業發展優勢明顯。

  為此,王仕欽創業的第二站來到了郫都,在郫都區建立了公司,並接手800畝良田發展糧油種植。目前,他經營的土地總規模已達1300畝。“郫都區更接近成都的大市場,也是為下一步深加工產業發展布局。”王仕欽說。

  在郫都,王仕欽將精力放在“水稻規模化+糧經復合種植模式”上,大春種植水稻,小春種植蔬菜,以實現糧食蔬菜輪作,減少蔬菜的土傳病害、增加品質。

  經過一段時間的耕耘,“水稻規模化+糧經復合種植模式”現在已基本成形。800畝水稻目前已經全部移栽,隻等秋來豐收。

  回顧近兩年的創業生涯,王仕欽覺得他的成就感來自廣闊的大地,在豐收的成果裡。拿今年種植的小麥舉例,畝產值達到1054元,產量水平較好,這讓他更加堅定了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展望未來,王仕欽說,還將持續提高農機服務和烘干育秧服務水平,並嘗試探索引進“互聯網監測”技術,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成都農業高質量發展。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